|
|
易学文化 |
|
|
时间:2009-9-6 14:29:00 点击:6348 |
"实证",作为哲学术语,译自西文positive,意为"明确的"、"精确的"、"直接的"、"确定的"、"肯定的"等。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主张以实验和归纳为基本手段,并应用于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认为实证的感觉经验才是知识的对象,也是人类知识的范围。 他提出了"实证哲学",确立了西方实证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并无西方那样系统完整的实证哲学,但实证观念和实证精神却由来已久。第一次明确使用"实证"一词的是《水经注》,其中记载庐江水"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与"耳传之谈"相对立的"实证",指的即是以实地考察为基础而获得的确凿的证据。近代学者严复曾用"实测""内籀"之学来表达西方的实证精神,并以此为西方思想的长处,而"实测"、"内籀"是道地的中国本土国语。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实证精神的初步萌芽,墨子及后期墨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墨子在"名实"之辩中提出,概念(名)应该受到实践经验(实)的检验,判断一个瞎子是否会分辨黑白,一个人是否会区别仁与不仁,"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他进而提出了"三表法"作为判明是非、真伪的标准。三表法即是:判断某种言论是否正确,首先要"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根据历史事实的间接经验;还要"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考察人们的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发以为刑政",即把学说付诸实施,看它的社会效果如何。墨子的观点是一种狭隘的经验论,实际上,单纯依赖感觉往往并不可靠,如墨子凭借很多人所谓曾看过、听过鬼神而得出鬼神存在的结论,这显然是荒唐的。后期墨家提出"以名举实"的命题,对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和理性阶段都进行了考察,在肯定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了理性的作用,提出了二种获得知识的途径,即"闻知"、"说知"、"亲知"。"闻知"指由别人传授给自己的间接知识,"说知"指由推理获得的知识,"亲知"指亲自考察获得的知识,从而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他们还从逻辑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实证"的精神,他们所强调的推理方法中有类推、演绎和归纳,所以近代实证主义者对后期墨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纵观中国思想发展史就会发现,古代强调从观察经验人手认识事物,通过实际应用验证知识的宝贵传统源远流长。《周易》强调仰观俯察,观物取象。东汉王充主张"效事",即以"耳目"的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基础,通过事实和效果去判断是非,他正是用了五个观察到的事实证明雷只是火一类的自然事物,并非天怒。南宋朱熹主张"格物",即通过耳目对自然进行观察,以此作为认识的起点。孔子提出以"观其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真知,因此强调躬践力行也成为获取和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荀子主张"符验",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理论要得到事实的验证。与朱熹同时代的叶适提出"尽观自为",不仅要观察,还要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明代王廷相更提出"知行兼举"的方法。到明末清初,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注意到科学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如徐光启强调"责实",注重实际考察,提倡实验方法;被喻为"中国狄德罗"的宋应星以"穷究试验"为核心,十分重视实际的考察和实践的经验,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提出了"试验"即科学实验的方法,并身体力行从事许多科学实验活动。方以智倡导"质测"之学,即通过"实考"来深究事物的规律和变化,他的"实考"包含了实物考察、实验考察和实事考证三方面。他曾用望远镜观察天象,曾以纸孔照日并上下移动来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每接受或提出一个观点。他也总是要举出种种事实论据来加以考证。当然,这些科学实验的方法与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终有差距,但其中的确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实证精神。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达到全盛时期,以讲究训诂考据为特色的乾嘉学派从对研究对象作详尽分析人手,强调掌握足够多的证据进行考订校勘,具有明显的实证论色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