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易学文化 |
|
|
时间:2009-9-6 14:27:00 点击:5515 |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各家学派有着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尽管直观体悟的特点占主导地位,但形式逻辑也受到一定的关注。《中庸》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为学步骤,其中强调思维必须缜密,辨析必须明白,就具有注重形式逻辑的含义。《中庸》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个"尽精微"就是指进行合乎逻辑的、精细缜密的微观分析。儒家中苟子及其后学,比较推重"名辨",即概念和逻辑"荀子主张符合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对事物及其类别的规定性加以研究,有实证分析的倾向。墨家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贡献在于,严格地确立了概念、 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墨经》指出了"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先秦名家尽管也有关注社会问题的理论背景,但主要是在逻辑问题上确立了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命题,完全脱离感性和习常思维,只强调对概念的逻辑分析,虽然带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和诡辨论的色彩,但无疑是中国逻辑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贡献。法家韩非也非常强调分析性和确定性的逻辑认知方式。宋明理学注重"格物致知"的一派,对逻辑问题也有相当的自觉性。清代朴学家的考据、实证方法,充分 体现了中国古代逻辑学思想的成就;对于乾嘉学风,虽然人们通常不从逻辑学上介绍,其实它却是中国古代形式逻辑发展的一个极好范例。 逻辑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分,中国虽然在形式逻辑方面有所欠缺,但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则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西方甚至到近代还无法比及中国在辩证逻辑层面的成就。推崇中国古代科技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就这样认为,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这一说法,大致道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问题的实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