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易学文化 |
|
|
时间:2009-9-6 14:13:00 点击:2134 |
几千年来,中国人生活的活动范围是一块地理结构特异的地域,它东、南两面面临大海,北有广阔的草原和沙漠,西有大山。在这块东亚大陆上生活的中国人,创造了高度文明的社会,地理的自然屏障使历史上的中国人认为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天下无双,就连他们世代为生的这块土地也居于天下中央,他们周围的少数民族则居住在荒漠之地,是没有开化的蛮夷。因此,古代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生活的区域称为天下、海内、九州。 九州在传统语言文化中,其意义与天下相同,是中国的代名词。"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唐工冒龄)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南宋陆游),"九州生气恃风雷"(清龚自珍),这些诗句中的九州都是这个意义上说的。据说,中国称九州是从大禹开始的。儒家经典《尚书·禹贡》一开篇就说,洪水横流天下后,大禹治水,根据名山大川的分布把天下划分成了九个行政区域,即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在另一篇《舜典》中又说,尧、舜时中国始有十二个州,大禹治水时有九州,后又演化为十二州。时至今天,在讲某地的行政区划历史时,人们还往往从九州说起,似乎历史就是从此开始的。近代以来,学者们经过辨伪、研究、争论,把禹划九州说推翻了,认为《禹贡》是战国后期人的作品,禹划九州不是历史事实,九州也不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域划分。《禹贡》的九州范围远比我们所知的夏代的地理范围大得多,显然反映的不是夏代的地理事实。《禹贡》虽为战国人所作,也不是战国时制度,战国七雄各自为战,显然不可能有谁在全国内实行过九州制。可以说,九州只是战国人对已往历史上的世界模式所作的一种设想。后来,又出现了几种大致相同的九州说:《吕氏春秋.有始览》的九州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尔雅·释地》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这些九州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如泰山以东、以北地区,在《禹贡》属青州,在《职劢》属幽州;《职方》的青州,相当于《禹贡》徐州的大部分及豫州的一部分。《禹贡》九州被视为夏制,《汉书·地理志》始以《职方》九州为周制,三国魏孙炎注《尔雅》,始以《尔雅》九州为殷制,后世经学家遂合称之为三代九州。 说九州是战国人对所知大陆世界的一种理想区域划分,并不足为奇,令人惊奇的是战国末年齐国人邹衍以当时的九州说为根据推衍出来的大九州世界结构图式。邹衍以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类推能力提出, 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八十一份中的一份,中国的名字叫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部有九个州,即大禹所划定的九州。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九州,在中国以外象赤县神州这样的单位共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在九州的周围有大海环绕着,人类和动物无法相互来往,这样的九州合起来,算是一个大州,如同在一个地区内。像这样的大州又有九个,它们周围有更大的海洋环绕着,这就要到达大地的边缘了。邹衍的大九州说比起那种认为九州即为天下,除了中国世界上就没有其他文明的看法,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承认了世界上存在着不止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这种开阔的视野显然启迪了人们狭隘的心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