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家族的起源与发展
裴建民
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对此极为赞誉。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期间,尤其是在隋、唐,的确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变革中都有着裴氏族人的参与,留下了裴氏族人的身影,有的甚至可以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使我们裴氏后裔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唐以后的千年历史中,依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寻祖追根的热潮中,探讨,重温一下裴氏的起源,家族的历史,祖先的辉煌,对我们这些裴氏后裔来说,无异是十分有意义的。
1、裴氏的起源
我们的远祖无疑是黄帝。传说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苗裔孙中有个叫女修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吞食了一枚玄鸟卵,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大业。大业也叫皋陶,他娶了女华为妻而生下了大费,大费也叫伯益。提起伯益,这可是我们远祖中了不起的人物,他先是帮助大禹治水,在治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水的秘密,教会了人们凿井取水;后又帮助舜帝驯服鸟兽,奉禹的命令教人们种植稻谷,劳苦功高,得到了舜帝和禹的褒奖和信任。舜帝赐他为嬴氏。要知道那可是“庶人无姓”的时代,有了姓氏就表示脱离了庶人的行列而跻身于贵族队伍中了。舜帝死后,禹接任了帝位。皋陶死后,禹便命令伯益摄政,意欲把帝位禅让给他,但出人意料的是,伯益在禹死后三年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去当隐士了。为了颂扬伯益的高风亮节,人们建了很多宗庙纪念他,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他。
伯益娶姚氏女为妻,生了大廉,号鸟俗氏;大廉的裔孙中有个叫费昌的,费昌目睹了夏桀的无道昏庸而归顺了商汤王,成了汤王的御。费昌的裔孙仲衍辅佐商王太戊,为王御;仲衍的四世孙叫轩;轩生潏,潏住在西戎,为商朝保卫西垂之地;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跑,恶来力大,父子俩都忠诚地辅佐商纣王,以至周武王在伐纣时把恶来给杀了。恶来死后,蜚廉看到纣王大势已去便自杀了,死后葬在太霍山,有石棺。
恶来生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是嬴氏部落的首领,住在犬丘;因善于养马,周孝王命令他在汧、渭之间养马,马繁殖得很快,为周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周孝王把秦地封给了非子,号称秦嬴,并允许非子在秦地建邑,一来使其成为周王朝的附庸国,二来使其延续嬴氏。非子的后代后来被封为乡(今山西闻喜城东)侯,便以“ ”为姓氏。周僖王时,非子的六世孙陵又被封为解邑君(今山西临猗县西南),陵公为了不忘故土,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将“ ”去“邑”从“衣”,为“裴”,这便是裴姓的来源,也是史书上所说“秦”、“裴”同祖的由来,裴陵就是裴氏家族的始祖。
关于裴姓的来源。史学家还有一说。说是秦公子针(亦称后子,秦景公之弟),为了躲避景公可能的加害,逃到了晋国。晋平公把他安置在周川之裴中(现闻喜县东),号称裴君。景公死后,秦哀公接位。公子针便回到了秦国,他的后人们还生活在周川,并以裴为姓,也就是说秦公子针是裴姓的始祖。这个说法亦有裴氏先祖的墓志、墓碑可以做证。绝大多数的裴氏后裔就没有去管历史学家们的争论不休,公认陵公是裴姓的得姓始祖。
2、裴氏的崛起与鼎盛
裴氏得姓后,由于世事动乱,先是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后是强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人们从惊魂中还没来得及醒来时,又遇上陈胜、吴广不堪强秦统治而揭竿起义,继而又是楚、汉争天下,连年的战争,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汉文、景两帝(约公元前190年—140年)时,人们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汉景帝时,裴盖公,时任执掌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和铸钱的水衡都尉一职。虽说职位并不高,却开始了裴氏家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新局面。自此,裴氏家族在这个舞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创造出裴氏家族光辉而灿烂的历史。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56年在位)时,盖公的裔孙遵公从云中(先大同至包头一带)跟随刘秀平定了陇、蜀后,被刘秀委以敦煌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采取了强硬与怀柔并用的政策,确立了汉在西域诸国中的地位,建立了友好关系。东汉时还有一位任敦煌太守的裴氏先祖,他就是岑公。岑公在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担任敦煌太守,他的事绩未见历史记载,但可见于《汉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碑文中说他是云中人,在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担任敦煌太守时,仅率领郡兵三千余人就打败了西域呼衍王的入侵,并诛杀了呼衍王,一战而平定了西域之乱,确立了汉在西域诸国中的大国地位。使边境平静,汉的威名远播。
东汉末年,裴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更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敦煌太守遵公的裔孙裴茂。茂公的父亲晔公是汉并州刺史、度辽将军。茂公,字巨龙,汉灵帝(公元168年—190年时在位)时历任县令、郡守、尚书令。汉献帝(公元190年—220年时在位)建安三年(公元196年)夏四月,茂公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得胜功封阳吉平侯。茂公因为自己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他的四个儿子潜、徽、辑、绾四公后又成为了裴氏家族分成三眷后的宗派之祖,因此在河东裴氏的家族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后裴氏家族遍布全国,并且走向了世界。
潜、徽、辑、绾四公,曹魏时期均是高官显宦。潜公,字文行,在曹操时,因代郡大乱,他受命担任代郡太守。潜公受命后竟不带一兵一卒单车赴任,以严治郡,三年代郡便得以大治,从而名声大噪。后又出任沛国相、兖州刺史。魏文帝(公元220—227年在位)时任散骑常侍、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魏明帝(公元227年240年在位)时,官至尚书令,拜光禄大夫。后被裴氏后裔尊为“中眷裴”之祖。徽公,字文秀,曾任冀州刺史,时人称“裴冀州”,后又任吏部郎,爵兰陵武公。徽公有四个儿子,长子黎(又名演)字伯宗,西晋时任游击将军;次子康,字仲豫,任太子左卫率;三子楷,字叔则,历任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开府;四子绰,字季舒,任黄门侍郎,英年早逝。康、楷、绰三公俱是当时名倾一时的名士,尤数楷公的才能与威望为高。徽公的长子黎公的长子粹在西晋时任武威太守,因生性谨慎辞官而归居解县洗马川。粹公的长子诜在晋末大乱时曾去西凉避难,前秦克凉州后诜公又回到了解县洗马川,而他的长子等人却留在了西凉。西晋末大乱时,徽公的子孙大都被流徙到西凉,以后这些人大多在西凉为官,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人称“西眷裴”。“西眷裴”的后裔们均尊徽公为祖。粹公的次子暅一直住在洗马川,后也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人称为“洗马裴”。黎公的次子苞,西晋时任秦州刺史。苞公的儿子轸,孙子嗣都任过西凉武都太守。嗣公的长子邕在公元380年左右渡江而居襄阳,生子顺宗。顺宗生三子,长子叔宝,次子叔业,三子令宝。叔业公在宋元徽(公元473年—477年)年末,官至羽林监,萧道成骠骑行参军。萧道成代宋建立南齐。叔业公在南齐朝历任屯骑行校尉、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封武昌县伯。后因北魏常犯边境,徙任督豫州、辅国将军、豫州刺史。在保卫南齐政权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南齐政权日益腐败,叔业公颇感英雄末路,萌生归北之意,终于公元500年献寿春而归北魏,同行的还有其子冠军将军芬之、侄植、飏等。归北后,号称“南来吴裴”。
辑公,在史书、墓志、墓碑上均没有其事绩的记载,只知他在汉献帝时曾任过司空一职。其子孙自重孙开、湛,尤其是开公后,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士大夫家族,因多居燕、赵之地,人称“东眷裴”。尊辑公为祖。
裴氏家族自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人才颇多。代表人物有:秀、頠、楷、宪、、开、元略、苞、骑、恒、敏、松之、骃、子野、叔业、邃、方明、之高、畿、忌、骏、子烈、宣、询、延儁、良、子通、伯茂、佗、让之、诹之、果、谒之、孝仁、宽、汉、尼、鸿、侠、文举、芬之、植、约、飏、炯、堪、粲、衍、政等等,数不胜数。真如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因而在近四百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分裂,频繁地改朝换代,战争连年不断的历史舞台上,裴氏家族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到了南北朝后期已发展成为号称“冠盖三河”的著名的士大夫家族了。为隋唐时期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后期,河东裴氏有诸多家族活跃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要少得多。北周时,活跃在南方政坛的裴氏精英纷纷北归,与北方的裴氏家族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隋王朝的建立、一统、以及尔后的治理、巩固政权提供了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人才,实现国家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
裴矩,字弘大,属西眷裴。杨坚为大丞相时,矩担任丞相府纪室。杨坚取代北周政权改隋后,在平陈的统一战争中,为元帅纪室,直接参与了平陈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平陈后又奉命伐叛军王仲宣,并以三千之军,击败二万之众的叛军,并一举平定岭南(今南越),确立了大统一的格局。后又在沟通西域各国,大破西突厥的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裴政,字德表,属中眷裴。隋开国(公元581年)时为隋文帝起用,与苏威等修订律法,创造性地为隋制订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取士制、废除酷刑等一系列律条,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隋、唐两代的封建制度的繁荣,巩固提供了有力保证。
裴仁基,字德本,属中眷裴。从小骁勇,隋开皇初,为文帝侍卫,隋开始统一战争中奋勇当先,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裴镜民,字君倩,属东眷裴。文帝即位后,为隋守卫西南边陲,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讨伐西南夷的过程中,因后援不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裴蕴,裴忌之子,属西眷裴。隋平陈之役中,为隋充当内应,加速了南陈的灭亡。炀帝时,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兵源,他发起、参与了二次查实户口的“貌阅”,为隋国库的充实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一一枚举。总之,以这些杰出人才为代表的裴氏家族,参与了隋建立、统一、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整个过程,为使自己在唐走向鼎盛进行了一场出色的预演。
令人眼花缭乱的“宰相门第”、“宰相世家”的耀眼光环是在唐代形成的。在唐代短短的不足三百年的兴衰史中,裴姓宰相竟有几十位之多,其中一位至今令人尊敬的中兴良相——裴度公。宋代史学家要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把裴氏列在了首位,裴氏后裔至今仍把这段家族史引以骄傲和自豪,并将家族堂号定名为绿野堂。
裴氏家族这段光辉而灿烂的历史是从裴寂鼎助李渊太原起兵开始的。寂公,字玄真(公元572年——632年),属西眷裴。寂公与李渊交情颇深,隋末寂公目睹了炀帝的荒淫残暴,多次力劝李渊起兵,并策划、参与了李渊起兵的全程。李渊建唐取代隋后,对寂鼎助一事念念不忘,因此受到了特别的宠信,拜为宰相,并嫁女临海长公主于寂子律师,聘裴寂女为赵王元景妃。矩公在江都兵变时,幸免于难,窦建德兵败后,矩公携将军曹旦、建德妻奉传国玉玺及山东之地降唐,拜为宰相,二裴同为唐高祖相,形成了裴氏家族鼎盛期的第一个高潮。
唐代经太宗李世民贞观大治(公元627年—650年)后,达到了鼎盛,而从高宗即位至玄宗即位前(公元650年—712年)这60多年是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过渡期。在这期间里,武则天从高宗朝麟德年间(约公元665年后)开始参与朝政,公元690年称帝到705年被迫退位,之后当政约有40年之久。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给唐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使裴氏家族经历了一番曲折。先是被史家称之为“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的裴行俭(字守约,公元619—682年,出自中眷裴),在平定突厥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稳定了唐帝国西部边疆。后是在这期间中所产生的四位裴姓宰相,裴炎(字子隆,公元?—684年属南来吴裴),裴居道(公元?—690年属东眷裴)、裴行本(属西眷裴)、裴谈(属南来吴裴)。前三位均在捍卫李唐王朝的过程中献身,唯谈公在与则天皇帝的酷吏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经历了武则天皇帝统治期的曲折后,唐进入了又一鼎盛时期——开元之治。这期间,裴氏家族又出现了两名宰相,裴光庭(字连城,公元675年——733年,裴行俭之子)和裴耀卿(字子焕,公元681年—743年,属南来吴裴)。并有四位尚书裴伷先(裴炎的侄子,公元667年—753年),裴漼(公元?—736年。属南来吴裴),裴敦复(公元?—747年,族属不明)、裴宽(公元685年—755年,属南来吴裴)加以辅佐。他们成功地为唐王朝诸民族的团结、鼎新漕运,选拔人才、镇压海贼、平定康待宾、安南梅叔鸾作出了贡献,为唐王朝再次走入鼎盛而立下汗马功劳。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统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唐王室关系密切的裴氏家族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平定安史之乱后,强盛的唐王朝已不复存在,为了挽救唐王朝的颓势,裴氏家族以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丰富的从政经验,顽强的斗志,竭尽全力地为李唐王朝输血打气,后期所出现的几位裴姓宰相,以裴冕、裴垍、裴度、裴休为代表人物,他们呼风唤雨、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在整个唐后期的历史中,到处可见他们那高大的身影。
“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李唐王朝岌岌可危,裴氏家族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的忠诚再一次得到了验证。裴冕(字章甫,公元703—769年,属东眷裴)与裴諝(字士明,公元719—793年,冕子)父子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叛将史思明曾是裴冕在任范阳节度史时的部将,諝公落入史思明之手后被史委以伪职,他利用伪职身份不断地把各种情报送入唐营,安史之乱平定后,他以对唐的忠贞不二,得到了皇室的重用。裴冕在安史之乱时,立劝太子即位,肃宗终于到灵武不久即位,改元至德,任冕为宰相,主持军国大政。在这场太子即位,建立抗敌中心、重建机构、组织力量、平定叛乱、收复两京的斗争中立下了首功。肃宗、代宗时期,裴氏家族中担任宰相的还有裴遵庆(字少良,公元685—775年,属中眷裴),天宝年间,曾任吏部员外郎。天宝中,因处理吏事成绩斐然,被称吏事第一,因不附杨国忠,出为外官。肃宗立,任吏部侍郎,上元年间,拜相。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逃,遵庆公自汾州奔赴追随,忠于朝廷,至老仍受重用。宪宗统治期间,裴氏家族又出了两位宰相,他们就是裴垍(字弘中—80年,属东眷裴)和裴度(字中立,公元765年—839年,属东眷裴)。垍公的慧眼识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宪宗元和年间,被召为中书舍人,宰相李吉甫请垍公推荐才杰,以便任用,垍公欣然提笔,当即书写了名士30余人,几个月内,都被选用,元和三年秋,垍公代相,重用李绛、崔群、韦贯之、裴度、李夷简,这些人以后都做了宰相。垍公提拔、起用、重用了当时的杰出人才,为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裴度可是裴氏家族中杰出代表人物中的最优秀代表。度公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进士及第,不久任监察御史,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后转本司郎中。
唐后期,各藩镇割据已成了皇室的心腹大患,宪宗立志削平藩镇,度公积极支持并参与了这场斗争。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他曾安抚魏博镇田弘正,使之归顺朝廷,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曾赴蔡州行营宣慰,回朝向宪宗报告了淮西吴元济可取的可能性,坚决主张削平此藩以镇其他藩镇。元和十年,藩镇河北王承宗与山东李师道派刺客行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宰相武元衡和度公,结果武元衡遇害,度公受伤。遇刺后第三天,宪宗便拜他为相,总领军国事务。度公以平淮西为己任,宪宗着他全权处理。元和十二年,度公亲自督战,终败吴元济、消除了皇室的心腹大患。也因此震摄了其他藩镇,他们或俯首听令,或纳币交款,使得中央政权的统治得以加强。为此,宪宗嘉奖有加,进金紫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并令刑部侍郎韩愈撰写《平淮西碑》,刻石记功。唐代的这段历史也因此被称作“元和中兴”。在元和中兴中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度公也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相”。当时唐王朝还有一个痼疾,即宦官干政,度公对此深恶痛绝,时加指斥,对宪宗的不当也加以直谏,但解除了心腹大患的宪宗已逐渐听不进度公的意见,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迁度公为河东节度使。后度公虽在宪宗后的穆宋、敬宗、文宗三朝为相,但由于宦官当道,也时用时弃。发人深思的是,凡用了度公,天下因之大治;凡舍弃度公不用,天下因之而乱。因此度公被史书赞为“用之则治,舍之则乱”的治国能臣。度公晚年不得志,只得结庐东都洛阳,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诗作和以排泄忧国忧民的愁绪。开成四年(公元837年)薨于“绿野堂”。他虽然带着遗憾走了,但他的事绩却令历代统治者和平民百姓感叹,唐后期的历史上也永远留下了他那挥之不去的伟大身影。唐宣宗大中年间到唐僖宗乾符年前,裴氏家庭又有了两位进入了最高决策层,当了宰相。他们是裴休(字公美,公元787-860年,属东眷裴)。二公善于管理,为国家开辟财源,廉洁奉公与对皇朝的忠诚令人敬佩。裴姓家族为了挽救李唐王朝又贡献了三位宰相。他们是裴澈(字深源,属东眷裴)、裴贽(字敬臣,裴坦的侄子)和裴枢(字纪圣,属东眷裴)。他们凭着对王室的忠诚,企图挽这座已经崩塌的大厦于既倒。澈公因参与立李煴为帝的宫廷政变末遂而被诛杀。枢公在朱全忠一手制造的臭名昭著的“白马驿之祸”中与朝中的其他忠于王室的官员们一起被集体诛杀,包括了裴针、裴纾、裴格、裴练等裴氏官员。“白马驿之祸”的第二天贽公被赐死。至此,朱全忠彻底清除了裴氏家族在朝的大小文武官员,毫无顾忌地废掉了傀儡唐哀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我们伟大的先人们终于成了李唐王朝的殉葬品。裴氏家族亦无可奈何地从一个令人生畏的士大夫望族走向衰落。裴氏子孙必须牢记血的历史教训,永远不要忘记“白马驿之祸”。以史为鉴,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和工作,使自己及整个家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裴氏家族的灿烂辉煌。
3、唐以后裴氏的绵延与聚落
经历了唐以后的战机,经历了宋、金、元、明、清的战乱,裴氏族人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但却把种子散布到了全国,甚至国外。在唐以后的年代里,裴氏家族后人们凭借着千年风风雨雨所锻炼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凭着自己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以自己家族的杰出人物为代表宣告着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的方法书写着历史,为历史作出卓越的贡献。
山西是我们裴氏家族的发源地和祖居地,裴氏族人在这里分布较广。
度公的后裔宋银光禄大夫裴见素,竟从老家河东搬到了平遥阴庄(今金庄村),也许真的是风水使然,其后,有一支又迁到了西戈村。这一支又分出东、西、窑底三大支股,其他支亦有分居的。所繁衍的裴氏族人之多竟达到了山西首位。曲沃裴姓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河东裴成携其弟世英、次子信、三子三由闻喜去了河南新安芦院村,把长子嵩留在了老家,嵩公当了涞水的县丞,见曲沃地方不错,干脆也从老家搬出住到了曲沃。到了清康熙年间他的裔孙裴度(公元1667—1740年)当上了江西巡抚一省之长已够风光,他的儿子裴宗锡(公元1712年—1779年)当了安徽、贵州、云南的三省巡抚。裴清(中眷之后)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迁到了夏县。其六世孙裴一谏举明经亦当了官,任唐山、山阳县令。他的儿子裴章美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618年)中了举,当了永清的父母官。裴家鐈,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亦中了举。安邑是闻喜的邻县,因此裴氏族人历来就有不少。清顺治二年又出位进士,叫裴俊德,当了安徽的五河县令,老百姓还为他立了功德碑呢。明代的举人博野县的县太爷裴泰,迁到了灵石。其子裴继芳,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举。裴度公的后裔不少,裴郁就是一个,宋初时因避兵灾到了平陆县常乐里冯村居住,自乾隆开始直至民国四修家谱,为我们裴氏后裔研究祖宗的历史提供了不少资料。泽州的裴氏族人均称自己是裴行俭公的后裔。元代进士裴仕仪是由河东迁入大阳镇河东村。明朝时出了两位举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裴骞。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进士叫裴宇,后一直官至翰林,礼部尚书。南京振武营兵变,他忠君而不怕死,把厉害祸福向这些人交待清楚,这些人竟乖乖地全听了他的,因此“兵变旬日而定”。回朝后又转任工部尚书。还著了一本叫《内山集》的书流传到了今天。最不幸的裴氏族人要数稷山沙沟的了,不知犯了什么大罪,裴金、裴银、裴铜三兄弟只得弃家仓皇出逃,到了稷山沙沟,裴铜见这里山水怀抱,虽说荒芜,倒也是草树蓊郁,所以就在这里留了下来,把这里辟成了家园,发展成了百户人家,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一场大旱后,只剩下五户人家,现在总算又成了大村大户了。太原裴氏与阳曲裴氏人丁兴旺,还出了几位名人,裴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进士,任太常寺少卿。裴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进士。
明末,李自成兵住平阳府时,乔李村裴氏族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三人逃离故土,居临洺关。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88年)裴中夏进士及第。裴宪公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迁枣强大吕木村,其后裔裴春由大吕木村迁大江官,裴简公又由大江官迁西裴庄,河北清苑于乾隆年间(公元1789年)出了位裴氏进士叫裴显相。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裴氏大迁徙,使得裴氏后裔遍布了齐鲁大地。荷泽、东明、曹县的裴氏后裔称裴开德为始迁祖。潍坊、寿光、泰安、东宫等地也有不少裴氏聚居地,只听他们自己说也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
唐僖宗时进士裴从矩,名相裴度曾孙,宜兴县宰,带其兄从规公与弟从矱公在小河住下来了。从矱公以后也去了临安钱塘。从矩公当官不久,遭乱而隐居于宜兴铜官。后其裔孙裴希祖于宋元之间自铜官迁居丹阳丰城乡,明末清初又迁入丹阳城。十六世孙裴积四迁入裴塔。积四公之五世孙裴彦河有次与友人偶游沙塘港,见太湖波涛,山谷胜景情系此山水之间,于是筑宅置产。后又命其子裴隆来此居住,裴隆亦被此山水之景色所迷,遂于此定居。从矩公此后就成了宜兴、丹阳两地裴氏族人的始迁祖。不知道紧紧挨着这两地的江阴、武进、丹徒、句容的裴氏族人是谁的后人。苏南的裴氏,清顺治到嘉庆期间竟一口气连出了五位进士。他们是顺治年间进士江阴裴春魁、康熙年间进士江阴裴天赐、丹徒裴之仙、乾隆年间进士武进裴直方;嘉庆年间进士句容裴鉴。苏北阜宁、泗洪、泗阳、射阳、滨海亦有裴姓族人的聚居点。据他们自己说亦是从山东迁苏州、于元末明初从苏州再迁苏北的。
裴璩(字原明,裴休之孙,裴弢之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他在任浙江节度使时,奉命讨伐叛平王郢的行军路中,见江西贵溪裴源山清山秀,清泉不断,群山怀抱之中还有千余亩平地可垦作耕田,当即命人筑宅垦荒,将家眷安置与此,这便是裴源裴氏家族的由来。后来其子孙又有迁贵溪朱港基裴家、泗沥上裴家、古港村、范川村、方川村以及万年县裴梅、上饶县九廊庙裴家等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家族。裴源的风水的确不错,璩公的儿子裴铎就一举成名,当上了后唐的工部尚书。之后不久,宋咸淳年间一下出了裴士宗、裴金、裴仪三个进士。后一个官至兵部侍郎,一个建康通判,一个黄门郎。元至正年间也出了进士叫裴与权最后当了中书舍人。明代也出了二位进士,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裴德泽、嘉靖元年(公元1526年)裴近。度公的后裔裴哲、亦爱临州之山水,他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三十年在富洲当官,见丰城山水秀丽而居于此。另外吉水、清江、南丰等地亦有裴氏聚居村落,山水之美,并孕育出几位进士,他们是清江裴汝钦,吉水裴诚、裴延络。
裴度公的十六世孙裴文达,字圣可,官籍湖北监利,曾任真定太守,政声斐然。以后裴氏在监利有很大的发展,分支遍布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有20多余县市,岳阳、石首、洪湖、成都、长安、荆州、桃源、沔阳、恩施、枝江、安乡、松滋、奉节、石门、建始、大林、平林、竹溪等,仅监利便分布在10多个乡镇。人物亦出了几个,主要有两位,一位是五世孙裴琏,官至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翰林院编修。裴纶,明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探花及第,后官至山东布政使,礼部尚书,谥曰“文僖”,并赐建祠堂以资纪念。湖北松滋的裴姓,元朝末年,朱元璋进攻陈友谅,形势危急,陈友谅的部将程普禄部驻扎在松滋的杨林市。眼看前途无望,干脆弃甲归田,在洈河南岸住了下来,其夫人裴氏。程普禄为躲追查,干脆随家中“姑奶奶,改叫裴普禄,把洈河的这段河名也改成裴家河。裴普禄便成了松滋裴姓始祖。这支裴姓发展还较快,后人已遍布全国。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的裴万三,北宋末年兵马提辖。金兵南下,屡献御金之策,谁知“但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植树书”,遂桂冠隐居于蕲邑(今浠水)东十里河,改十里河为裴家河,成为浠水裴姓始迁祖。其九世孙裴应谦遭逢乱世,于正德年间与家人离散,流落至川、沔交界处高家湾(今仙桃市境),入赘于习家、后迁居汉川杨林,所居之地改名为裴家洲,就这样成了杨林裴姓的开山始祖。湖北天门的一支裴氏族人其始迁祖的可是当过地方部队的司令官,宋仁宗时,裴仁选为江西指挥使,因落籍临江新喻县孙温村。宋神宗初年,其次子裴裕后以进士出身当了楚北承天府丞,遂卜居于此。
江西丰城裴素裕背井离乡跑到了湖南湘潭。其子孙又有迁善化、衡山、湘乡的,目前子孙颇多,成了这几个地方的裴姓始祖。明永乐年间湖北监利的裴纲(与裴纶同辈)在武陵(现常德)住下。成了常德裴姓始迁祖。安邑(安乡)的始迁祖裴纪也是从监利迁来的,明永乐年中,后裔裴胜才智过人作了大理寺丞。
裴复一明洪武时搬到成都新店子燃灯寺住,也繁衍了一大批子孙后代,现已遍布了巴蜀大地。
唐僖宗年间,裴从矱陪哥哥裴从矩来宜兴做官,见钱塘山水确实很美,辞别了做县宰的哥哥到这里筑宅置产,成了钱塘裴姓的始迁祖。天台坦头、溪南裴氏繁衍生息,现在成了那里少有的旺族了。至于常山裴氏的根,肯定是在裴柏村,但支干在哪我们尚未循到。
裴成当年(公元1371年)留下了长子嵩在闻喜,自己带着三个弟弟世英、次子信和三子到河南新安芦院村住了下来,后代繁衍了一批又一批,使度公的香火旺盛。河南的偃师、渑池、新安、宜阳、洛阳、虞城、鄢陵、汝州、嵩县、巩县、伊州、孟津、登封十三个县市均遍布了他们的子子孙孙,其裔孙裴衮在清康熙年间一考而成了老爷。开封的裴氏后裔更加勤奋,清朝后期连续在三朝出了三位裴姓举人。裴季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裴季勋,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裴维侒,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进士。他们的祖先是从曲沃迁来的。固始的裴志大、裴志刚、裴志高从山西来在这里安的家,他们的后裔有的早已出了省,在皖西的霍邱等地有了自己的聚落。
度公的裔孙裴一任福建泉州安溪县令时,在安溪住了下来。裴三郎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到清流住了下来,他的后裔裴应章(公元1537——1609年)先于隆庆二年中举,后官至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现在的清流县城还有座“官保尚书”的门楼,还是文物保护单位。裴坚在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大人时,便在武夷山此居住了下来。
五河的裴氏族人迁入安徽的时间无考。黟县的裴氏族人的迁入时间可是有据可考的,裴三德于南宋绍兴年间一不堪金兵骚扰,二为了追随朝廷,住在了北岭鹤山,其十三世孙裴长贞、裴长孙兄弟把家又搬到了湾里。皖西的裴氏聚落上面已经说过是从固始漫延过来的。
陕西紧邻河东,明清出了四位进士。他们是渭南裴慧,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进士;渭南裴绍宗,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但他们的直接祖先是谁,还没有来得及考证。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迁民时,裴氏除被迁到山东外,另有一支迁入甘肃的榆中。但这些裴氏族人可不敢忘记祖宗,在裴家湾的祠堂古院中栽植槐树以资纪念。天水是我们得姓始祖陵公祖先非子的居住地,有一支裴氏族人繁衍、生息,现在也扩散到了武山,秦山等地。
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的镇雄有一支裴氏族人。他们的祖先原是宋代裴仁可在江西吉安梅塘的后裔。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的进士裴衷是广西合浦官井人,当过户部主事、中议大夫、福建布政使左参议,合浦还建有“参议宗祠”。他的祖先裴奭(明洪武年间从山东青州益都县迁入合浦)是这里的始祖。现在官井裴氏又漫延到了钦州、防城、台湾。
广东茂名的裴氏,包括电白、高州、信宜等地均有裴氏族人聚居。1949年,电白就有500多位裴氏族人随国民军去了台湾。
裴伯耆其家族在明代是安南重臣,安南(今越南)是明的附庸国,有宗藩关系。裴伯耆的父、祖皆为执政大夫。伯耆自幼侍奉国王,官至五品裨将。洪武末年,安南国相黎氏擅权,逐杀国王,立其子为皇帝,改姓胡氏,屠杀忠良。伯耆弃军潜回大陆,面奏安南政变真相。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军荡平安南,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于是交趾便成了明版图中的一个省。伯耆任右参议。
我们裴氏家族的起源地——闻喜裴柏村在唐以后也经历了磨难,一由于战乱,二由于族人纷纷外迁,元末明初时,竟连一所家塾亦不能维持,明嘉靖年间,当地政府出资重修了晋公祠,山西御史何赞个人出资购置良田30亩,以供祭祀与办学之用,乾隆年间曲沃裴氏出资重修晋公祠,裴志灏个人损资为其购置良田60亩,作为办学经费来源。祖源地的衰落并没有阻挡裴氏后裔寻根问祖的脚步,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代里,亦是如此。裴柏村今天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吸引了更多裴氏族人前来瞻仰祖宗的风采,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来到这块圣地。
裴氏族人在困境中尚能放出光芒,裴氏族人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必将使裴氏再度走向辉煌,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家中有我,外交官中有我,政界有我,商界有我,军界有我,我无所不在,各界精英队伍中都有我裴氏族人的存在,一个群星灿烂的局面已经形成。我裴氏后裔有着祖先久经锻炼、顽强生存的血统,有着祖先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传统,必将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全世界放出更强光,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的奉献。